新时代高校二级工会干部队伍建设的三重逻辑
陈郑云
(淮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分工会)
摘 要:高校工会是学校党委和行政工作联系教职工的桥梁和纽带,二级工会作为各院系内组成的群众组织,但是高校二级学院工会干部的主体多数是各院系承担教学、科研或其他行政工作的职工兼任,新时代给高校二级工会干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站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起点上,我们要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深刻理解加强新时代高校二级工会队伍建设的科学意蕴,着力锻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对有效提高工会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以推进新时代高校工会工作成效、提高工会组织的威信与感召力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二级工会;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三重逻辑
高校工会作为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教职工群众组织,是党联系教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深化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改革和建设,有效发挥桥梁纽带作用。”[1]从“充分发挥”到“有效发挥”,集中体现了以结果为导向的思维理念,要求我们把主要精力用到履职尽责、干事创业上来,增强工作的务实性、有效性,这为新时代高校工会干部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当前,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校工会干部队伍是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因此,必须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充分认识高校工会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推动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较强的业务素质、较好的综合能力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干部队伍形成。在新时代高校工会干部队伍建设的新征程中,有必要进一步梳理我国高校工会干部队伍建设的历史脉络,在此基础上寻求理论指导,总结实践经验,进而厘清高素质高校二级工会干部队伍建设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一、新时代高校二级工会干部队伍建设的历史逻辑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我国高校工会干部队伍建设有着深刻的历史逻辑。对高校工会干部队伍建设的历史发展路径进行系统梳理,探索其历史渊源,全面把握党和国家推进高校工会干部队伍建设的历史脉络,有利于正确认识在建设教育强国、建立高质量教育体系过程中党和国家推进高校工会干部队伍建设的历史必然性。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教师组织(1902~1949)
教育工作者的群众组织由来已久。1902年4月15日,蔡元培与叶瀚、蒋观云等发起成立“中国教育会”,主要任务是“以教育中国男女青年,开发智识而增进其国家观念,以为他日恢复国权之基础为目的”。中国教育会提倡教育,是出于改造中国的政治目的,是为在中国建立民主共和的国家而办教育。它激烈地反对封建教育和奴化教育,鲜明地揭示了民族主义、民主主义的教育宗旨。[1]1925年6月,“五卅运动”时期上海教育界进步教职员韩觉民、沈雁冰、杨贤江等发起成立“上海教职员救国同志会”。1932年4月,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教育工作者团体——中国左翼教育工作者联盟是在上海成立,“在工农群众中普及文化知识;组织大中小学教师成立教育研究小组;批判旧的教育制度,研究革命教育的发展规律;团结教育工作者开展各种反日活动。”[2]1934年,胡适、马相伯、陶行知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国普及教育助成会”,以“采取最经济、最迅速、最持久、最能令人进步之方法,普及大众与儿童生活所需之教育,助成国民之培养”为宗旨。[3]1946年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进步教授组织——“上海大学教授联谊会”在上海成立。经过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上海的教师组织逐步扩大,一直发展到小学、中学、大学,公立和私立学校都有自已的组织,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争取和平民主、争取教师权利、抢救教育危机、迎接解放,与工人运动、学生运动等相互配合,开展了英勇的斗争。与此同时,提高了教师的觉悟,培养了干部。教师还利用自已职业特点,到工厂、农村和地区开展革命工作。上海解放后,就建立了高校教师联谊会、工友联谊会等组织,后又组织开始筹建“上海市教育工会”。
——高校工会初创期的不断探索(1950~1977)
1950年4月,中国教育工会在北京正式成立,工作任务是“团结与教育一切爱国的教育工作者,明确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全国总工会的统一领导下,把所有将工资作为自己生活资金的全部或主要来源的教育工作者组织起来,保护他们的切身利益,帮助会员解决生活困难。”并明确指出“教师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这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教师和教育工会的重视、关怀和信赖。新中国成立初期,高校中党团员不多,很多工作都由工会出面来做。在上海,高校教师的政治学习是由工会组织的。工会干部组织教职员工学习革命理论和时事政策,进行共产主义的启蒙教育,活动搞得生气勃勃。在生活工作上,政府曾把失业知识分子登记和分配工作的任务交给教育工会。高校工会组织为了改善知识分子清贫的生活,解决教职员工的后顾之忧,想方设法做好学校的集体福利事业,动员大家克服眼前困难,搞好业务,同心协力,支持人民政权,办好人民的教育事业。这时期党派遣了许多优秀的党员干部和教师从事高校工会工作,大大加强高校工会的组织工作,促进了学校工会的发展。[1]1956年8月,中国教育工会第二次代表大会,会议认为:在今后社会主义建设高潮的新形势下,教育工会的方针任务应该是“在党的领导下,发挥工会组织的共产主义作用,团结、教育全体教育、科学工作者,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和社会主义积极性;动员和组织群众向文化进军,向科学进军,提高教育质量和工作水平;深入群众,以顽强的精神,从各方面保护群众的利益,努力帮助他们改善工作条件,解决生活、学习上的各种困难,反对一切漠视群众疾苦的官僚主义作风;不断扩大先进工作者的队伍:有效地按期完成国家的教育计划和科研计划,为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力量,为使我国的科学技术迅速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而奋斗。”会议对于教育工会的性质、作用,特别是民主监督作用,作了进一步的探讨。当时学校里党团员还很少,党和行政组织比较薄弱,教育工会发挥了团结、教育、联系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作用。许多教育工作者,都以很大的热情积极参加教育工会组织的学习和活动,认真承担工会的工作。他们中有许多人从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后来成为教育战线上的领导骨干。教育工会发挥了培养、输送干部的重要作用。在各项工作蓬勃开展的同时,教育工会的组织建设也取得很大成就。各省、市、县、区、校各级教育工会组织绝大部分都建立起来,机构比较健全,人员、经费比较充足,上下联系比较密切,关系比较顺。然而,从1958年起一直到1978年,教育工会因“文革”等影响暂停工作。[2]
——高校工会发展期的特色凸显(1978~2011)
1978年,邓小平代表党中央在全国科学大会和工会“九大”上的致词,都明确指出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1979年1月,在全国总工会的支持下,全国教育工会举行迎春茶话会,教育界知名人士及教师代表150余人出席了会议。会上,第二届全国教育工会副主席方明庄重宣布中国教育工会恢复活动。这样,各地高
工会组织也相继恢复了工作。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指引下,高校工会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拓宽了为教职工服务的面,尤其是民主管理、教书育人等工作,使高校工会逐渐发挥出党政部门代替不了的作用。1987年4月,中国教育工会第三次代表大会胜利召开,大会指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工会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积极推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加强学校的民主建设,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提高教职工素质,充分发挥教职工的主人翁作用,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实现培育一代社会主义新人的崇高历史使命服务。“三大”的召开,标志着高校教育工会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88年10月,中国工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明确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工会工作的方针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立足改革全局,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维护职工具体利益结合起来,增强基层工会活力,实现工会的群众化、民主化,团结教育广大职工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大会还提出了新时期工会“维护、建设、参与、教育”四大社会职能。从而为高校教育工会的发展展示了更为广阔的前景。1985年8月,中共中央组织部和全国总工会分别转发了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工会干部配备的讲话,要求年老体弱、缺乏知识的同志退下来,“要大胆起用一代新人,按照干部四化原则,起用一大批精力更加充沛,科学文化知识更加充实,开拓精神更加旺盛的人。”按照上述精神,一些高校工会在干部配备上,改“委派制”为“选举制”,一些具有高级职务、年富力强的同志走上了领导岗位。一部分高校对工会干部实行教学工作量补贴,一些高校颁发了各级工会主要干部参加各级党政有关会议的文件,从而使工会工作有了新的起色。一些高校工会把培训工会干部作为工作重点,把长期正规化培训和短期的为适应形势要求而进行的轮训很好地结合起来,抓紧时机提高校、院系两级工会干部队伍的素质。许多高校工会在工会群众化、民主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新时期工会工作的繁重任务,迫切要求高校工会干部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水平、理论政策水平、民主管理水平、文化知识水平和工会业务水平,成为工会工作管理的专门家。[1]
——新时代高校工会干部队伍建设(2012年至今)
党的十八大以来,教师的独特地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更加凸显,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高度重视工会工作。中华全国总工会提出,“要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工会”的思路。2015 年7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一次中共中央群团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明确了新形势下党的群团工作的重大意义、方向目标和基本要求,强调群团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性是群团组织的灵魂,群众性是群团组织的根本特点,而先进性则是着力点。[1]2015 年11 月,《全国总工会改革试点方案》提出需“紧紧围绕保持和增强工会工作和工会组织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2]2017 年,随着十九大的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未来工会发展要“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发挥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3]为工会改革创新明确了方向。高校工会作为高校教职工的群众性组织,肩负着组织和联系教职工的重要任务。高校二级工会干部作为学院工会工作的推动者和执行者,最能接触和了解教职工的切身愿望和需求,在学院工会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4]新时代对于工会干部队伍提出了“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注重培养专业能力、专业精神”的更高要求。[5]所以,为了顺应新时代的形势和要求,使工会工作与教职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符合,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二级工会干部队伍,围绕增强工会干部的“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通过能力素质的提升,引领和服务教职工,在强化高校二级工会职能落实和创新改革中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时代高校二级工会干部队伍建设的理论逻辑
高校工会干部队伍队伍建设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相关理论不仅植根于马克思主义工会思想,而且深刻嵌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并传承于历代中国共产党人。高素质高校二级工会干部队伍,是基于教师队伍建设理论的不断发展演化,顺应新时代需求的教师队伍建设目标。深入分析高校二级工会干部队伍建设的理论逻辑,能够明确新时代建设高素质高校工会干部队伍的理论必要性。
——理论根基:马克思主义工会理论
工会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6]主要论述了工会的性质、作用、特点,指出工会是工人阶级的真正的阶级组织。马克思认为,工会是组织群众的组织,“有义务把没有组织起来的工人吸引到自己的队伍中来。”[7]马克思认为,工会具有组织作用,“它使工人阶级作为一个阶级组织起来。”[8]提出了工会的历史任务和历史使命。马克思的工会理论为高校工会干部队伍建设提供了基本方向,厘清了工会的性质以及作用,是探索中国特色工会组织的发展道路、建设工会干部队伍的理论根基。同时,为适应中国特点和中国实际,高校工会干部队伍建设需要进行中国本土化的改造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构建中国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校工会干部队伍。[9]
——理论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的工会理论
我国历代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工会理论进行了深化和发展,并在本土化改造与创新中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会理论,它深刻影响了高校工会干部队伍建设的历程。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成立之后,毛泽东非常注重工会的建设。毛泽东在参加了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以后,就回到湖南从事工人运动工作。早在1934年,毛泽东就指出:“工会是苏维埃政权的柱石,是保护工人利益的堡垒,同时它又成为广大工人群众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10]邓小平提出:“工会要教育全体会员认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伟大意义,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管理、技术、文化水平。”[11]江泽民提出:“工会是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肩负着维护职工群众合法权益的基本职责。要切实维护职工群众的具体利益,真心诚意地为职工群众服务。”[12]胡锦涛指出:“工会作为党领导的群众组织,更应该密切联系广大职工群众,全心全意为职工群众服务,这是工会工作的生命线,也是进一步增强工会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的关键所在。”他强调:“建设一支过硬的工会干部队伍,是工会组织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工会自身建设的重要方面。”[13]他强调:“工会组织既要努力创造条件,多渠道吸引各种人才到工会来工作不断增加工会干部队伍的新鲜血液;又要积极争取党委和组织部门支持,把部分长期从事工会工作的干部输送出去,做到有进有出,正常流动。”[1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重大问题,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工人阶级和工运学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委要加强和改善对工会的领导,注重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健全组织制度,完善工作机制,加大对工会工作的支持保障力度,及时研究解决工会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热情关心、严格要求、重视培养工会干部,为工会工作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15]为建设高素质高校工会干部队伍提供了方向。
三、新时代高校二级工会干部队伍建设的实践逻辑
高校工会干部队伍建设离不开对实践经验的回顾。因此,需要总结打造高素质高校工会干部队伍的现实基础,剖析当前我国在高校二级工会干部队伍建设实践中面临的主要难题,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建设高素质二级工会干部队伍的实践路径。
(一)高校二级工会干部队伍建设的主要问题
高校工会工作的最大特点是成员主体由知识分子组成。为此,工会干部需要不断更新知识面和深度,提高综合能力,才能更好的为知识分子服务。目前,高校工会干部队伍素质总的说来,绝大多数表现是好的。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二级工会干部队伍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对工会认识不够,对工作缺少激情。一些二级学院党政负责人和工会会员或职工对基层工会工作的任务、性质、职能认识不清,更没有压力感,责任感。有些同志甚至认为工会工作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只要抓好本职工作搞好教学科研就可以了,对二级工会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没有足够的认识,对新时代工会工作不了解,这对二级工会工作开展是极为不利的。二级工会干部大部分以兼职的行政管理人员和教师为主,行政管理人员需要完成本职工作,教师除了要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外,还有一定的科研任务。对于工会工作难以分出更多的时间和经历,导致对工会工作不够重视,缺少激情。所以,导致在完成工会工作时,往往存在上级布置任务,下级传达反馈,缺乏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16]
——教学科研压力大,课余时间不统一。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当今社会对教育事业的重视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以教学和科研为已任的高校肩负着培养高层次技术、管理及科学研究人才的任务。所以,就高校教职工而言,面临着较大的教学科研压力,往往因此无暇参与工会组织开展的文体活动。并且由于授课课时限制,以及经常需要外出出差或进行调研访谈等原因,教职工在校工作时间并不统一,所以在组织开展一些文体娱乐活动时,常出现参与率低的情况,工会活动难以开展。同时,目前高校二级工会干部,大部分是一线教师或行政人员兼任,在力争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下,其本身有着较强的教学与科研双重压力。所以,二级工会工作往往陷入一种尴尬局面,即工会工作的重要性仅仅体现于口头,在教学工作与科研压力下,就会忽略工会工作。[17]
——对干部缺乏培训,对业务尚不纯熟。二级工会干部队伍主要以中青年教职工为主,担任工会干部的往往还未对工会职能有较深的认知,较难准确把握工会的定位与理念。面对此问题,二级工会干部往往缺少有针对性的培训和学习,也缺乏学院工会间的专门交流,导致二级工会干部缺少对工会工作基本知识的掌握,对业务尚不纯熟。此外,对于涉及教职工基本利益的各级规章制度也并不清楚,也限制了其为教职工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只能机械的上传下达以及无法满足广大教职工对工会组织的期许。[18]
——工会工作难度大,干工作属纯奉献。工会作为群众组织,如果院校领导重视和相关部门支持,则可以及时解决一些教职工关心的实际问题;如果院校领导不重视,想开展工作则会遇到困难阻力。这会让教职工群众对工会产生不满情绪,也间接地冷了二级工会干部的心。有些院校因经费、场所有限,缺乏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的条件。而且工会会员较散,主要是由于一线授课教师大都不在办公室不坐班,要找个人不容易,开个会更是难上加难。除校工会专职干部外,二级工会干部均为兼职,不像学院从事系(部、室)工作,既有专项课题保证,又有工作量统计,绝大多数二级工会干部的工会工作没有计入工作量,更没有工作报酬可言,更无职称评聘的倾斜。所以,工会工作完全是一种奉献。在全力做好教学、科研等多重考核压力,二级工会干部兼职负担过于沉重,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到工会工作上,有些工作只是忙于应付。客观上给二级工会干部造成不能踏下心来学习一些专业知识,研究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而是疲于应付推着走。
(二)高校二级工会干部队伍建设的实践路径
——加强工运理论学习,提升思想政治水平。高校二级工会干部应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可以结合上级工会和学校党委要求,以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关于工会工作重要论述为引领,学习和掌握工会基本理论,了解国际工运和中国工运史,了解国际工运的状况以及与我国工会的区别与联系,了解党领导我国工人运动的优良传统,把握工人阶级运动和工会工作的发展趋势;努力学习做好工会工作所必需的各类知识,学习一切反映当今世界文明进步的新知识、新经验。以构建和谐校园为目标,围绕服务学校中心工作和服务教职工,进一步增强二级工会干部做好工会工作的使命感。在实际工作中高校工会要鼓励二级工会干部坚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多做调查研究,自觉了解和认真对待学院教职工的心声,敢于不满足于固有经验和不拘泥于陈规旧习,积极动员教职工以教学为中心,做好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通过持之以恒的学习和实践,努力掌握新时代高校工会工作的规律,成为新形势下高校工会工作的行家里手。[19]
——不断强化服务意识,提高组织协调能力。思想是行动的指南,高校二级工会干部要在政治和思想上有较高的觉悟,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服务意识。二级工会干部作为党联系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要热爱工会工作,深刻认识到工会工作的重要性和自己肩负的责任,不断激发工作热情和干事活力,在实际工作中自觉了解教职工心想,积极聆听教职工心声,充分发挥工会组织为教职工办实事、办好事的作用,使二级工会真正成为可以信赖的“娘家”。[20]高校工会应学年举行一次二级工会工作经验交流会和兄弟院校学习交流活动,促进二级工会干部之间进行学习交流和经验分享。通过融合管理学、教育学等有关知识,借助各种工作载体,合理运用沟通艺术,搭建党政与教职工之间良性循环的交流平台,充分发挥二级工会干部桥梁纽带作用,调动教职工积极性,组织协调师德建设、文体活动、送温暖等政策和活动的高校落地。[21]
——优化干部选拔任用,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调动和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干部实干担当、拼搏奋斗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关于提升干部素质能力,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干部“不仅要有担当的宽肩膀,还得有成事的真本领”“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快知识更新、加强实践锻炼,使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跟上时代节拍,避免少知而迷、无知而乱,努力成为做好工作的行家里手”。[22]二级工会干部直接面对的是广大教职工,他们对待工会工作的态度以及工作方法,直接影响学院工会工作落实的效果,关乎教职工切身利益以及学院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所以,要注重优化二级工会干部选配,全面提升工会干部的代表性和群众性。鼓励在系(室)工作一段时间、沟通能力强、有亲和力并热衷工会工作的教师加入到工会干部队伍中来。这些教师因本身已有一段时间的工作经历,对身边同事的了解较熟知,也积累起一定的地位,得到较多人的信赖,有助于提升工会干部的代表性和群众性,在开展活动时可以充分调动身边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参与性。[23]
——建立健全培训制度,提升干部专业素养。制度是保障工作正常进行的重要依据,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也不例外。组织需要制定相关政策和规章制度,明确干部教育培训的目标、内容、方式和评估标准等,确保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24]工会工作的推进,离不开一支懂业务、有责任感的工会干部队伍。习近平总书记对群团工作和群团改革做出了重要指示,明确了工会干部的培训要立足工会实际工作和工会干部岗位需求,要讲究实效性和针对性。在培训中应体现新时代党的群团工会中对于干部队伍“专业性”的要求,不断加强二级工会干部对于工会基础理论、工作政策,以及学院各规章制度的业务水平。同时,注重增强履职能力,从而提高二级工会干部服务能力与理论素养。要通过保障制度建设,牢固树立以职工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实现提供普惠性、常态性、精准性的工会服务。[25]
——持续推进创先争优,始终保持工作活力。工会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建带工建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加强党建带工建工作,进一步完善基层工会组织设置,扩大组织覆盖,加强班子建设,提高队伍素质,改进工作方式,强化组织功能,促使基层工会组织努力实现“五个好”要求,即领导班子好、干部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工作业绩好、职工群众反映好。创先争优活动以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当优秀共产党员为主要内容,是一项经常性的教育实践活动。在工会工作中创先争优,加强工会组织中党的建设和工会组织自身建设,最大限度地把广大教职工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巩固党的阶级基础、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既可以调动和激发工会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变被动的“要我干”为“我要干”,不断形成创优争先的价值取向;又可以增强二级工会组织的活力和凝聚力,发挥工会组织、引导、服务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重要作用。通过树立榜样、表彰先进,创造优良的工会工作氛围,带动全体工会干部保持工作热情,推动二级工会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学校的改革发展贡献力量。[26]
——坚持职工需求导向,构建全面服务体系。习总书记强调,让职工群众真正感受到工会是“职工之家”,工会干部是最可信赖的“娘家人”。新时代二级工会干部队伍建设要立足工会工作实际和工会干部岗位需求,以增强工会干部群众性为主要目标。[27]建立健全服务体系是工会针对其工作存在的短板及职工群众现实需求和呼声采取的应对举措,有助于解决直接关乎职工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竭诚做好服务工作,增强职工群众的满意度,提升其立足自身岗位、努力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高校二级工会干部建设是学院工会建设的重要环节,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工会干部队伍,有助于推进二级工会改革,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因此,高校二级工会干部在实际工作开展中,要坚持问题导向,主动深入到教职工中,建立与教职工间的紧密联系,实时掌握教职工的思想动态和需求,把全心全意为职工服务作为出发点,紧紧围绕教职工的核心利益诉求,有针对性的开展活动和实施帮扶,更好的落实工会职能,从而助力高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综上所述,高校二级工会干部的素质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科学理解和准确把握加强高素质工会干部队伍建设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坚持把锤炼二级工会干部素养作为加强高校工会干部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通过上下共同努力,建设一支朝气蓬勃、开拓进取、全心全意为教职工服务的高校二级工会干部队伍,为提升高校工会工作的整体水平提供队伍保障。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第1期。
[2] 吴擎华:《论晚清时期中国教育会的教育活动》,《中华文化论坛》2018年第12期。
[3] 庞博、黄伟力:《20世纪30年代中国左翼教育工作者联盟解散过程考辨》,《上海党史与党建》2020年第12期。
[4] 周洪宇:《陶行知生活教育导读》,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年,第97~98页。
[5] 吴铎主编:《高校工会管理学》,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89年,第45~46页。
[6] 张焕英等编:《中国教育工会工作指导》,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1年,第21页。
[7]《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中国工运》,2015年第8期。
[8] 《全国总工会负责人就全总改革试点答记者问》,《中国工运》2015年第12期。
[9]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光明日报》2017年10月19日第2版。
[10] 李鸿昌:《高校工会组织在促进教职员工心理健康中的作用》,《华章》2011年第2期。
[1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光明日报》2017年10月19日第2版。
[12] 常凯主编:《中国工运史辞典》,北京:劳动人事出版社,1990年,第57页。
[1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221页。
[1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6页。
[15] 韩升:《马克思主义工会理论的历史演进及其在新时代的实践取向》,《贵州省党校学报》2023年第1期。
[16] 《中华全国总工会七十年》,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5年,第165页。
[17] 《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36页。
[18] 《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45~246页。
[19] 胡锦涛:《在全总十二届三次执委会上的讲话》,《中国工会理论文库》,中国言实出版社,1997年,第21页。
[20] 胡锦涛:《在全国总工会十三届三次执委会议上的讲话》,《中国工会年鉴》(2001),中华全国总工会,2001年,第7页。
[21] 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2015年4月28日),《论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126~127页。
[22] 周宇:《关于加强高校工会干部队伍建设的研究》,《作家天地》2021年第24期。
[23] 李懿、王明滨:《新时代高校二级学院工会干部队伍建设思考——以S大学为例》,《医学教育管理》2018年第S1期。
[24] 梁红静、刘津升:《新时代我国高校工会团队建设现状及问题探讨》,《现代商贸工业》2020年第33期。
[25] 扈春华、胡建国:《高校工会工作概论》,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11页。
[26] 王鸽、汤超:《浅析新时期高校工会干部素质的提升途径》,《新西部(理论版)》2016年第2期。
[27] 胡建平等:《新时代提升高校兼职工会干部素质和能力的有效途径》,《现代商贸工业》2019年第1期。
[28] 《新征程上更好推动和激励干部新担当新作为》,《人民日报》(2023年09月08日第10版。
[29] 《为新时代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证》,《人民日报》2023年10月16日第4版。
[30] 王文强、焦静波:《关于加强基层工会制度建设和能力建设的思考》,《中国工人》2020年第12期。
[31] 程广昌:《基层工会组织培育先进员工的价值及路径》,《现代交际》2020年第6期。
[32] 韦铮:《在真学实做中锤炼本色——论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争做合格党员工会干部》,《经济研究导刊》2017年3期。
用户登录